2项干细胞治疗多系统萎缩(MSA)临床研究案例
基本病理表现为神经元缺失和胶质细胞增生,其病理诊断的特异性标志是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形成。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元凋亡或酶代谢异常有关,其病变部位广泛,损害范围可发生在下橄榄核、脑桥核、小脑,黑质等。
MSA主要分两种亚型,其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突出表现的临床亚型称为MSA-P型,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突出表现者称为MSA-C型。但实际临床当中,许多患者会表现出混合表型。
MSA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统,几乎所有男性患者均存在勃起功能障碍,近半数患者可为首发症状,其他可表现为排尿障碍,如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尿潴留等。MSA也常累及心血管系统,主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、餐后低血压、夜间高血压等。
此病好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,男性居多,估计其年发病率约3/10万,80%的患者在5年内瘫痪,一般病程为5-6年,但流行病学也发现约20%的患者存活期超过了12年。
MSA病情进展较快,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,只能针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对症治疗,如抗帕金森病药物、升压药、控制排尿药物等。患者多数预后不良。
多系统萎缩1969年由Graham和Oppenheimer首先提出,2018年5月11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,多系统萎缩被收录其中。早期误诊率较高,医学尚无特效药物治疗,国内外研究人员在不懈探索MSA发病机制的同时,也将目光投向了干细胞治疗。
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,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分化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细胞。包括神经细胞。
近年来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,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手段,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系统萎缩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。以下是2个相关临床研究案例。
案例1:研究人员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8月在医院确诊的40例MSA患者,其中男性24例,女性16例,平均年龄53岁(23岁-74岁),起病时平均年龄49岁,平均病程4年。
方法:入院第3或第4天,对患者行腰穿,鞘内注射UC-MSCs,每周1次,4次为1疗程。按诊疗常规进行腰穿,每次将UC-MSCs 10ml(1×106个/kg细胞)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,治疗有效患者在半年后可接受下一疗程治疗。共29例患者接受1疗程治疗,9例患者接受2疗程治疗,2例接受3疗程治疗。本组所有患者均辅以系统康复锻炼。
结果:40例MSA患者共53个疗程治疗中,47个疗程有效(有效率88.68%),无效的6个疗程中4个疗程发生于接受第1个疗程治疗的患者,2个疗程发生于接受第2个疗程治疗的患者,11例接受2个或3个疗程治疗的患者,9例在后续疗程中神经系统功能获得进一步改善。
MSA患者结束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ICARS各单项评分比较:姿势和步态障碍、动态功能(共济运动、描图)障碍、语言障碍、眼球运动障碍,具有显著差异(表2).治疗有效患者表现为行走、站立不稳,运动迟缓,上肢精细动作障碍,书写困难,构音障碍,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。有效的44个疗程中,姿势和步态改善39例次,动态功能(共济运动、描图)改善38例次,语言障碍改善7例次,眼球运动障碍改善6例次。
不良反应:在接受UC-MSCs治疗整个过程中,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。4例腰穿后平卧时感头晕,起来后症状逐渐消失。1例治疗后感腰痛,2例头痛,2例发热,未经特殊处理,1-3d 后症状消失。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不良反应。
结论:本研究表明UC-MSCs鞘内注射治疗MSA是安全的,随访27-55个月,未发现有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。MSA属于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,UC-MSCs治疗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改善症状,延缓疾病进展,治疗有效患者可以通过间歇性多疗程来延缓疾病进展。
案例2:研究人员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在山东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MSA患者10例,进行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。其中男性6例,女性4例,年龄49-73岁,病程12-40个月,治疗前UMSARS总分评分41-80分。合并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(SDS)的10例,合并帕金森氏综合征的8例,合并橄榄桥小脑萎缩的3例。其中8例患者颅脑(MR)可见不同程度的小脑、脑干萎缩,3例患者颅脑MRT2WI可见典型桥“十字征”表现。附1例患者典型MR表现。所有患者均隐匿起病,逐渐加重、无明显家族史。
图1 T2W1矢状位可见桥脑腹侧变平、前后径变窄,小脑脑沟、脑裂变宽,小脑萎缩
方法:将脐血单个核细胞5ml于患者右侧耳后穿刺,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缓慢注入枕大池,每例患者进行3次治疗,每次间隔1个月。
结果:
1.治疗前后UMSARS Part I 、UMSARS Part II 评分结果(表2-4)
2.其中1例男性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第3天即初选临床症状的明显好转,该患者治疗前表现为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,站立片刻后即出现头晕、心慌,卧位血压130/90mmHg,立位血压80/40mmHg。治疗3d后,可行走数十米,无头晕、心慌,卧立位血压无明显差异。其余9例患者平均在第1次治疗后7-10d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不同程度好转。
所有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均出现症状体征的明显好转(如小便控制、肢体震颤减轻或消失、共济失调症状消失、未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),在治疗6个月内病情持续好转,有9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至1年内病情基本保持稳定,2号女性患者在1年后症状有时有反复,该患者治疗前表现为构音障碍,饮水咳嗽,行走不稳、小便失禁,UMSARS总分41分,治疗6个月后UMSARS总分16分(饮水呛咳、行走不稳、小便失禁症状消失),在治疗1年后又出现行走不稳,UMSARS总分27分,再行脐血单个核细胞治疗1次,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,3个月后随访UMSARS总分20分,患者能进行日常工作至今。
不良反应:仅1例患者治疗后第2天出现发热,体温最高37.5℃,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。其余患者在细胞治疗过程中均无特殊不适感,对所有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,均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。
结论:本研究对10例MSA患者进行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后的有效率为100%,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。
综上所述:干细胞为MSA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,给这一不治之症带来了可治疗的希望,临床应用前景广阔。但由于临床研究的样本数不多,如何提高干细胞疗法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挑战,例如每疗程的最佳治疗次数、间歇时间、MSCs数量、治疗途径等问题,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寻。
说明:本文仅用于科普相关知识,分享临床研究案例,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,请勿转载!
精准医疗引领健康未来想知道更多,扫码关注公众号